塞内加尔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Senegal),位于非洲西部凸出部位的最西端。该国位于塞内加尔河下游左岸,北接毛里塔尼亚,东邻马里,南接几内亚和几内亚比绍,西濒大西洋(海岸线千米),陆疆怀抱冈比亚。塞内加尔陆域面积19.6722万平方千米,首都达喀尔。
塞内加尔总人口1630万,主要是沃洛夫族(占全国人口的43%)、颇尔(又称“富拉”)族(占全国人口的24%)和谢列尔族(占全国人口的15%)。塞的官方语言为法语,全国80%的人通用沃洛夫语。其中,塞95.4%的居民信奉教,余者信奉天主教及拜物教(传统宗教)。
塞内加尔的地形,大部为平原,东部和东南部有丘陵、高地,境内河流沿岸多沙丘(流经地多荒漠,河流含沙量大;地形平坦,泥沙沉降作用显著;河流水量季节变化大,枯水期时间长;受风力作用,河流泥沙向两岸堆积)。塞内加尔河发源于几内亚富塔贾隆高原,流经几内亚、塞内加尔、毛里塔尼亚等国家,注入大西洋。
塞内加尔河入海口(圣路易港外)处,形成一个狭窄的大沙洲,横卧河口,并逐渐向南发展(成因:河口处地势低平,水流缓慢,河流从上游带来的大量泥沙在此处堆积;海水的顶托及海水上溯作用,泥沙平行于海岸堆积;受自北向南流动的洋流——加那利寒流的影响,形成高出海面的长形离岸沙坝)。
因此,圣路易港的发展受到泥沙的约束较多(泥沙淤积,水位较浅)。针对该问题,我们可以采取的解决措施如下:减少塞内加尔河流域的过度垦殖现象,保护植被,减轻水土流失;在河流中上游修建水库,拦蓄泥沙,减少河口泥沙淤积;定期清除水底淤泥,疏通航道。
注意,塞内加尔河流经非洲西部,海水倒灌可至河口以上200千米,影响农业生产用水和沿岸居民生活用水。1972年在塞内加尔境内(位于河流下游)建迪亚马坝(防止枯水期海潮上溯,存蓄淡水),坝高18米(属于低坝)。此外,针对塞内加尔河中下游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塞方可以采取的措施如下:加强国际合作,合理分配用水;修建水利设施;种植耐旱作物;采取节水灌溉措施。
塞内加尔受(内陆)信风带影响,属夏雨冬干型的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压及热带辐合带影响),年降水量由(东)北向(西)南递增(400—1000毫米),年均温29℃(由内陆向海岸递减)。其中,雨季为7—10月(11月至次年6月为旱季),9—10月气温最高(最高气温可达45℃)。
公元10世纪,图库列尔人在塞内加尔建立泰克鲁王国。14世纪和16世纪,该地先后并入马里帝国和桑海帝国。15世纪中期,欧洲(葡萄牙)殖民者开始侵入。1659年,法国在塞北部的圣路易港建立殖民点,1864年沦为法国殖民地。1909年,塞被划入法属西非洲。
1958年11月,塞内加尔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共和国”。1959年4月,与苏丹(今马里共和国)结成马里联邦。1960年6月20日,马里联邦在“法兰西共同体”内宣告独立(4月4日,同法国签署“权力移交”协定)。同年8月20日,塞退出联邦,成立独立的塞内加尔(国名源自河名,而河名来历说法不一)共和国。
塞内加尔是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但经济门类较齐全,三大产业发展较平衡。渔业、花生、磷酸盐出口和旅游(12月至次年2月为旅游旺季)是塞四大传统创汇产业。塞的矿产资源贫乏,主要有磷酸盐、铁、黄金、铜、钛、石油等。2020年,塞内加尔国内生产总值(GDP)是239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429美元。
塞是西非地区主要的花生、棉花生产国(粮食不能自给)。塞内加尔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以上(农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主要经济作物有花生(种植的耕地面积占比近40%)和棉花。此外,种植业有小米、高粱、玉米、水稻等,牲畜多羊和牛。塞(海洋)渔业较为发达(渔业资源丰富原因有三:海域广阔;加纳利寒流——上升补偿流;河流汇入)。榨油和花生、鱼类等食品加工业是塞最主要的工业部门,其次是化工业(主要生产磷酸盐和化肥等)纺织业、金属加工业等。
塞内加尔欲加强渔业生产,进一步增加出口量(增加创汇)。这样一来,本身的资源丰富,再加上(国际)市场需求量大、对外交通便利,大力发展渔业出口可以增加就业,增加外汇收入,带动经济发展。但是,塞内加尔经济落后,捕捞技术有限(或最终的捕鱼权旁落他国,经济最终受制于外国资本)。此外,捕捞不当,会造成渔业资源衰减和沿海生态环境恶化(竭泽而渔),且过度依赖渔业生产,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注意,塞内加尔发展种植业的区位条件: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坦开阔(可利用耕地较多);多河流(北有塞内加尔河,南有冈比亚河)流经,灌溉水源充足;农业人口数量多,劳动力丰富且廉价。但是,塞内加尔降水较少,气候干旱(蒸发旺盛),荒漠化严重,较大程度影响该地农业可持续发展。
材料一:塞内加尔地处非洲西部,地形以平原为主,以种植花生、棉花为主的种植业主要分布于巴克尔以西的塞内加尔河下游地区。
材料三 塞内加尔河是一条国际性河流,河口淡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1972年,塞内加尔、马里和毛里塔尼亚三国规划建设了2座水利枢纽,一处是塞内加尔境内的迪亚马坝(图1A处),坝高18米;另一处是马里境内的马南塔里坝(图1B处),坝高66米。
(1)在图2中用实线绘制塞内加尔河①地流量过程线)说明迪亚马坝修建高度远低于马南塔里坝的原因。(3分)
(3)指出塞内加尔河中下游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生态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5分)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当地河流的补给主要源自大气降水(雨水),而少有冰雪融水(海拔低,纬度低)和地下水(气候干旱,地下水深度较大)等。其中,①地纬度更高,受信风影响大,降水较少。其次,①地沙漠广布(结合图例),下渗严重(②地支流多,汇水量大)。最后,①地位于下游,与②地相比,洪峰来临较迟(平原,流速缓)。因此,如果要画①地的流量过程线,一要整体水量少于②地,二要流量峰值月份迟于②地。
迪亚马坝修建目的是枯水期防止海潮上溯;(1分)马南塔里坝修建目的是蓄水;(1分)低坝可大大减少建设成本。(1分)
根据材料,“(塞内加尔河)河口淡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其中主要突出“淡水”二字,因其靠近海洋,(枯水期)或有海潮上溯,影响河口水源盐度(破坏水质)。故而,修建迪亚马坝是为了防止海潮上溯(保存淡水资源)。但是,马南塔里坝相对位于上游,受赤道低气压带与东北信风带的交替影响,降水季节变化大,主要是为了“削峰补枯”,调节水资源(蓄水)。此外,低坝较矮,修建难度低,工程量一般,可以节约成本。
(3)指出塞内加尔河中下游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生态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5分)
问题:中下游地区气候比较干旱,过度开垦可能造成土地荒漠化;(1分)不合理的灌溉可能造成土壤盐碱化。(1分)
措施:控制人口增长,(1分)土地荒漠化的防治应当调整农业结构、合理用水、建设农田防护林等,(1分)土壤盐碱化的防治应当合理灌溉,排灌结合等。(1分)
塞内加尔河下游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沙漠广布(图例),但是种植业“发达”。因此,农业发展面临的生态问题(主要指生态破坏,而非环境污染)
有二,一是加剧沙漠化,二是造成土壤盐碱化(不合理灌溉)。人们可以采取的解决措施,必须对症下药,对沙漠化而言,主要应当调整农业结构(提高耐旱作物种植,提高单产,减少面积等)、合理用水(强调规划)、建设防护林(阻挡且固定风沙);而对盐碱化而言,主要应当注意排灌设施建设及排灌方法。此外,人口增长,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即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及对区域的过度开发。